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力讓 布行

【力讓布行】營業歷史已經超過25年了,也因為牌子老、有口碑,所以老闆說「從成衣買賣到布業買賣,我們的品質都是最好的」。
力讓布行目前有兩家門市可提供消費者不同的購物選擇,其中一間位於仁愛街上,主要承作窗簾、家飾類的訂製、販售國內外布品,並可提供到府丈量、施工的服務;碧華街門市則提供布料批發、各種會場佈置用布等,同時提供批發與零售服務,歡迎消費者至門市選購。


「品質好、價錢公道」是力讓布行經營的原則,從剛開始經營到現在具有規模已經超過25個年頭了,目前已傳承至第三代,希望能將來以創新的經營模式來服務顧客,也期待能陪伴著碧華布街永續發展下去。

上易行

上易行是以經營庫存布起身;現今已轉型成一家專門的玩布創意教室與專業窗簾家飾製作設計的店家,且有專業的製作與安裝團隊配合的工作室。

上易的老闆娘蔡老師是一個有30年洋裁經驗,且對流行服裝有著極高敏感度的老師傅;於民國96年以54歲的年紀拿到日本光喬系統高級拼布證照,雖師出日系,但蔡老師卻有著強烈的使命感,想推廣屬於台灣道地的拼布風格;讓有心接觸拼布的新手,不用因為害怕高單價的日本歐美進口布材,而喪失了接觸如此好玩的一個手工藝機會.蔡老師曾說:拼布/玩布對她是一個使命也是一個傳承.現今蔡老師在台北縣蘆荻社區大學當拼布課程的專業講師。

溪尾美食街

本街區以餐飲小吃為主,每到用餐時間總是吸引許多品嘗美食的饕客們,其中最有名為:知高飯:三重溪尾街206號,「33年知高飯」,總是有絡繹不絕的用餐人潮,第一代於龍山寺附近開始經營,由第二代傳承,前後加起來已經擁有近50年的歷史,其他還有許多特色美食店家分布於此,是饕客們享用美食的好地方。

當年「客廳即工廠」的政策,讓許多「黑手創業、白手興家」的三重人為台灣經濟奇蹟奉獻心力。

台灣光復後,三重地區因地理交通優勢吸引許多大量移民移居至此,碧華街一帶早在民國46年就有麗泉染整廠,當時麗泉員工二、三百人,工廠規模龐大,高聳的煙囪當時附近重要的地標。新移民的進駐,將布的產業帶到碧華街,因而創造出一段碧華布街的傳奇故事。
50年代由於外銷出口導向盛行,三重逐漸成為成衣廠、染整廠的發展地點,60年代,三重所發展的針織成衣,迅速建立其在紡織產業的地位;因成衣廠及染整廠的發展成長,三重碧華街的零售布商逐漸聚集,慢慢形成日後碧華布街的雛型。
早期布的生意根本稱不上是個「行業」,當時其實是偶然發現部分的碎布有利用價值,出於惜物、節儉的念頭,開始將布做整理分類,目的只為掙點小錢以求溫飽而已。因此慢慢的附近家家戶戶都投入這個行業,每戶人家屋內都有堆積如山的碎布。而家中的 「碎布山」更成為許多碧華街居民的共同回憶,漸漸的碧華街第一家布業店舖也在民國55年左右出現。

一品

三重東區圖書館

三重東區圖書館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碧華寺

「碧華寺」坐落於三重市東區分子尾地區。創建於民國前2年,早期為分子尾朝拜釋迦牟尼佛的小廟。
民國23年創建者林木,由基隆搭乘帆船抵中國南海普陀山「隱秀寺」,請回佛像九尊供奉於寺,各地信徒絡繹不絕。民國62年改建成今日規模。
碧華寺為三層樓仿北方式之佛教建築,有五門十一開間,兩對龍柱,一為武將,一為羅漢,造型各異;門前石獅與正殿樓梯下石柱、兩邊樓梯石堵雕刻,抱鼓石、門枕石分立左右各門。
如今碧華寺已從早期奉祀釋迦牟尼佛的佛寺,轉變為儒、道、佛合一的民間信仰廟宇,供俸神祇,其造型均非常特殊,與一般廟宇有所差異。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布莊生活

結合生活與產業,以布莊博物園區方式呈現「布莊生活」

以三重市碧華街為主體,發展以布莊為主軸之「布藝博物館」,透過街區內密集之布業商家,將生活環境中各種集體記憶之資產,包括人文空間資源、鄉土文化地景、濃厚的人情味、厝邊隔壁皆親戚的家族經營特點,以及出外人到北部打拼,渴望出頭天的霸氣,展示於大眾面前,同時藉由結合鄉土教學、藝文活動、傳統節慶、布藝文化與觀光產業等,全力成為一座不僅只是靜態展示,更是充滿居民活力與產業生命力的動態博物館。透過此動態博物館概念,將有形的建築物、無形的意境展現於博物園區內,提供可親、可居、可遊、可觀、充滿人性化的空間和生活體驗,打造一個符合生活、生產及生態永續經營發展的都市空間環境。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布牛的故事



 

民國70年代,正值台灣經濟光輝歲月,處處可見台灣人辛苦打拚的事蹟,碧華布街則因著一群辛勤、努力工作的出外人,創下了「布牛」的傳奇故事,流傳至今。
民國6、70年代,台灣紡織業蓬勃發展時,碧華布街布行林立、盛況空前,貨車每天進進出出,生意好到零庫存,布行的老闆與工人一起扛布疋一起送貨,因為每一布疋都相當地重,扛起來相當辛苦,因此布街的店家們說自己像隻「布牛」,意思就是工作疲累到跟條牛一樣,也顯現出過去年代,台灣人腳踏實地、辛苦打拚的務實精神。

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Get Adobe Flash player



 

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Get Adobe Flash player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嫘祖

嫘祖現代人的穿著衣物不僅只有保暖的功能,還要符合時尚潮流,且能夠隱藏缺點、展現人體曲線的美,隨著世界趨勢帶動,近年來,環保議題也逐漸在布料服飾總成為相當重要的主題,開始有環保材質的布料服飾出現。但在遠古時候的人還不會製作衣服,只好用菜、獸皮來遮蔽身體。直到嫘祖懂得使用蠶絲製衣後,人們才開始以布料蔽體。




相傳嫘祖是黃帝的妻子,非常聰明、美麗又很細心。有一次,她經過野外,看見樹上蠶吐絲結繭,覺得十分有趣,便隨手取了幾個白白圓圓的蠶繭回去。回到宮裏,螺祖拿起蠶繭欣賞,結果一不小心, 蠶繭掉入桌上的熱水中。沒想到,蠶繭泡了熱水,變的十分柔軟,並且可以抽出一根根亮晶晶的絲線。



這個有趣的現象引起螺祖的好奇。經過一番研究後,才發現絲線輕柔、堅韌,用絲線織成布,穿在身上就可以保暖。於是,螺祖便教大家植桑養蠶,等蠶長大了,吐絲結繭,再從繭中抽絲織布,從此以後,人們就有衣服穿了。



如今,布料已不僅只於絲綢而已,運用科技可以開發出不同種類材質的布料,而且根據布料的材質特性可以製作出不同的布製品,每當看到炫彩奪目的服飾、布料,總會令人想起螺祖的傳奇故事。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早期布的生意

台灣光復後,三重地區因地理交通優勢吸引許多大量移民移居至此,碧華街一帶早在民國46年就有麗泉染整廠,當時麗泉員工二、三百人,工廠規模龐大,高聳的煙囪當時附近重要的地標。新移民的進駐,將布的產業帶到碧華街,因而創造出一段碧華布街的傳奇故事。




50年代由於外銷出口導向盛行,三重逐漸成為成衣廠、染整廠的發展地點,60年代,三重所發展的針織成衣,迅速建立其在紡織產業的地位;因成衣廠及染整廠的發展成長,三重碧華街的零售布商逐漸聚集,慢慢形成日後碧華布街的雛型。



早期布的生意根本稱不上是個「行業」,當時其實是偶然發現部分的碎布有利用價值,出於惜物、節儉的念頭,開始將布做整理分類,目的只為掙點小錢以求溫飽而已。因此慢慢的附近家家戶戶都投入這個行業,每戶人家屋內都有堆積如山的碎布。而家中的 「碎布山」更成為許多碧華街居民的共同回憶,漸漸的碧華街第一家布業店舖也在民國55年左右出現。